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世界就像一座咖啡館 -世界咖啡館The World Cafe引導技術

世界就像一座咖啡館
--"世界咖啡館"The World Cafe引導技術
作者:李孟美
2005年,台灣一群組織學習研究者,飛到維也納參加世界組織學習論壇年會,有一個非常特別的體驗,那就是大會主軸以"世界咖啡館"的集體對話方式進行。與會者一抵達博物館會場,看到的是掛在牆上的藝術畫作,配上活潑的手繪圖秀出的議程,歡樂的音樂輕快悠揚,一位即席繪圖師正站在牆邊,用手上的畫筆,彩繪牆上親切的歡迎語與圖像,空氣中飄滿了濃濃的咖啡香,接待者們臉上掛著笑容,對來賓親切的握手寒暄,研討會場上沒有課桌椅,只有一個個圓桌,桌面鋪著紅白相間的格子餐桌布,桌布上平放著一張供書寫的白色方紙,白紙的中心擺著一小瓶雅致的鮮花,另外有一個可愛的筆筒插著幾支彩色的馬克筆,主人們熱情的邀請來賓自由入座,然後會議正式開始。

主持人引導與會者用對話分享彼此的背景與故事,第二輪慢慢的進入關鍵議題對話,這就是"世界咖啡館"對話技術,以咖啡館環境氛圍的魅力,從嚴謹的操作程序中,讓參與者透過問題的發想慢慢激盪加溫,開啟了分享多元觀點,尋找共識的學習旅程。時值台灣大力推動"學習型政府",這套技術開始在公部門以及各領域擴散,經過十年的運用與體驗,這套對話哲學,已經純熟的廣被運用在各企業、組織、社團的對話與共識的凝聚,甚至大專院校的學程也運用此法啟發學生的合作學習,也成為後來翻轉教育概念下的教學工具之一。

傳統印象中,喝咖啡就是聊是非,而"世界咖啡館",聊的卻是知識議題或組織內的大是大非,在作者華妮塔和伊薩克的研究中揭露,他們發現當人們輕鬆的喝咖啡聊天時,在客廳、廚房或在餐桌上交流時,彼此高談闊論時形成的無限創意,激發他們設計出"世界咖啡館"這套對話哲學,經過在全球多年實驗案例的研究,這本書在2005年正式與世人分享,台灣的中譯本也在2007年上市。

"世界咖啡館"融合肯定式探詢法的精神,並匯集其他對話技術,有七個相當邏輯性的設計流程,強調的是深入的匯談交流、小心求證式的探詢、多元構想的相互激盪、以及未來可能性的思考,在環境及心理過程建立安全的對話空間,結合主持引導的提問,這七個設計原則如下
(參考圖一)圖一、世界咖啡館的對話設計原則 (李孟美整理,2009)

"世界咖啡館"的設計指導原則
原則一:為背景定調
定調背景要注意三P;目的(purpose)、與會者(participants)、和外在因素(parameters)。舉凡任何活動都需先想清楚集會要達成什麼目的?一旦確定咖啡館的目的,便可把它當作咖啡館的名稱,譬如「領導咖啡館」、「發現咖啡館」...等。其次要確認找哪些適合這項議題的與會者參加,參與者越多,更能催生出更多元的見地與心得。另外要考慮其他外在因素,包括時間、預算、場地..等,善用這些因素以達到最佳化的成果。
原則二:營造愉悅好客的空間
空間的營造必須讓參與者覺得舒服、有安全感、勇於表現自己。這部分也包括如何透過邀請函的設計,讓受邀者一收到會感到好奇、新鮮、會學到新東西...等。就如舉辦一場宴會般,需創造出好客的氛圍,盡可能把會場佈置得熱絡親切,讓人們一進入會場便能聽到優美的音樂,在視覺上佈置些綠色植物,在牆上多掛幾幅圖片或海報...等。另外點心和咖啡也是營造好客和社群氛圍的最佳幫手。
原則三:探索關建議題
開啟關鍵對話最核心的設計,就是咖啡館主持的提問,須費心構思,在設計提問時,就要確定分成幾個回合,每個回合進行方式及時間長度。所選擇的提問,是決定這場對話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有力的提問包括:它是真正重要的問題,並且是組織成員所關心的,它簡單明瞭並能吸引產生能量,同時它能引人深思以集中探詢的焦點,且能創造出某種張力,拉著組織成員一起前進,這些問題具有開放性,且層次豐富,以開啟新的未來種種可能性。
原則四:鼓勵人人有貢獻
「貢獻」帶有「主動」的意義,強調貢獻能在「我」和「我們」之間創造一種關係,不管是提供點子或對關鍵性意見的支持,都屬於一種貢獻。如何促成貢獻並將整體連結成共享的意義,咖啡館四到五人的小型分組結構,有利於很自在的發言和貢獻己見,貢獻的方式還包括:尊重每個人表達的模式,例如專心聆聽、邊聽邊在桌上繪圖紀錄...等都是很好的貢獻,這種尊重的文化讓對話注入層次更深廣的學習風格,當各種貢獻結合的氛圍一形成,針對所關心議題,發揮各自所長,從小我結合到大我,自然就會形成可行動的知識。
 原則五交互激盪並連結不同視野
完成一回合的對話後,要在不同桌次之間更換座位,通常會留下一個主持人待在原桌歡迎新入座的來賓,為他們解說這桌上一回合重點,其他人則進行周遊於各桌次的「咖啡旅行」繼續分享,第一輪分享成果乘以四人的不同看法,加上第二輪就是四加上四的平方,就能蒐集到20種新觀點。各種點子不斷的連結和激盪,就如有些新的突觸神經正在冒出火花,一起進入更深層的思考與融合,漸漸連結形成思想、觀念的反覆性對話網絡,各種見地與創意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結合呈現,最後便逐漸形成一個清楚的整體趨勢。
這種方式有如蜜蜂蝴蝶穿梭於花朵間作「異花授粉」似的交流工作。
圖二、"異花授粉"形成連結的對話網絡(取自http://www.theworldcafe.com/)

原則六:諦聽並凝聚共識
在知識創造的過程中,需從聆聽的藝術中發掘共同出現的連結和模式。注意力的聚集,是一種個人和集體都能具備的聆聽能力,在對話的交流中,引出新的意義模式和各種可能。身為咖啡館主持人及各桌桌長,可以多方鼓勵提醒與會者仔細聆聽出各種不同觀點當中所呼之欲出的見地、模式、和核心問題,在同一主題下互換及聆聽不同觀點漸漸深入後,在集體層面而言,被自然揭露的各種不同的觀點有如一個向外擴散的同心圓,不斷由中間擴散出去,它也同時慢慢的集中,擴散、交集、凝聚的過程當中,聚集的許多觀點,漸漸形成模式與互相認同的主題。
原則七:分享收成與創新
在經過至少三回合對話後,再進行最後公開分享,分享各組最有意義的觀念或核心問題,這些各組重要見地被紀錄在桌布上,收集每組成果後全數張貼出來,集體知識的紀錄與呈現,可有很多方法,例如舉辦桌布展覽、各桌交出一張匯整卡的紀錄貼於牆上,加上現場專業繪圖師的圖文紀錄等,都可以將這些重要成果呈現,讓參與者一起觀摩、再思考,並將知識與思想的種子帶回組織播種,繼續生根發芽。
圖三、專業繪圖師的同步繪圖記錄(作者:李孟美,2015)

咖啡館的應用範圍與引導者的角色
以"世界咖啡館"來設計對話或學習,從20人團隊到千人的規模都能夠利用這套方法操作,適用範圍可用於策略規劃、轉型變革、願景共創、深度匯談、跨領域交流、知識創造、行動創新的範圍,從企業、公部們、非營利機構等,這套工具最有利於大型會議、共識營,尤其以成人教育的觀點,也能應用在社區營造,透過對話凝聚共識。近年大專院校的高階學程,也常使用這樣的工具進行合作學習,據筆者觀察,有許多大學的教授就將之應用在企管或成人教育領域的社會進修學程,老師先將課程章節內容分段給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然後將教室布置成咖啡館感覺,在課程進行中設計幾個提問讓同學盡情激盪討論,這時就會有很多不同領域的經驗與案例被提出,增進了團隊學習的加乘作用。
咖啡館的進行,除了重要的參與者外,還有二種重要角色,一是整個會議進行的引導主持人(Host),他的任務是引導團隊透過提問激發多元觀點,主持整個議事的進行,包括開場、何時進行對話、何時咖啡旅行、何時停止對話、何時發表及總結。另外一種重要的引導角色稱為桌長(Table Host),在各桌擔任分桌主持人,任務是協助各桌對話的順利進行。桌長要能盡量鼓勵組員盡情發言,桌長不必是能力超強的意見領袖,他是一位對話的招待者,在互動中鼓勵成員、探詢意見背後的概念,同時也要能統整及歸納組員的意見。HostTable Host這二種角色搭配得宜,能讓整個活動更加深入與成功。

世界咖啡館對話禮儀
在進行"世界咖啡館"時,需要建立幾個重要的咖啡館禮節讓與會者遵守,包括:
(一)將注意力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以免岔題
(二)貢獻彼此的想法及經驗,鼓勵每個人都是主角
(三)從聆聽、探詢到理解,能形成彼此跨領域的理解與學習
(四)連結各種不同想法與創見,就是一種多元觀點的整合
(五)共同聆聽出其中的模式、洞見及更深層的問題
(六)盡興的玩--塗鴉、體驗繪圖與對話的樂趣。
作者還特別強調在對話過程中,真心的分享思想與心靈,醞釀一種慢速的對話流,逐漸加溫進入更深層的反思,才能以引導探詢尊重的方式,提升彼此能量,找到具洞見的收成與創新。

發現集體智慧,形成共同未來
在對話的最後回合,挪出幾分鐘時間做深層的反思,這種反思亦是促進深度合作學習與創新的催化劑,在安靜的環境裡,才有可能釋出深層的智慧、領悟新的知識、發現新的可能。當人們專注的投入對話時,場域中的高潮就像一個無形燃燒起來的營火,周圍充滿了光和熱,此時要能沒有感受都很難,集體智慧的火花漩進了一個大的能量場,照亮了整個會場與所有與會人員,會中大家趣味的塗鴉、同步繪圖師協助將所有人的集體洞見與智慧以圖像和文字的整全方式繪在大牆壁上,讓參與者經歷一種特殊經驗的畫布歷程之旅,這就是發現集體智慧的"世界咖啡館"引導技術。(本文作者為世界咖啡館引導師、全像專業繪圖師)


圖四、勞動部主辦的【就業政策趨勢國際研討會】 
以"整合三大部門,實踐集體智慧",邀請300位產、官、學
以世界咖啡館方式 進行對話及討論,此為各桌引導桌長,
上台分享集體智慧的情形。(2009,11月)

欲了解更詳細資料,可連結如下網址:
http://www.theworldcafe.com/wp-content/uploads/2015/07/Cafe-To-Go-Revised.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